水粿是潮汕小吃中最最奇特的。我至今仍不明白,這東西為什么叫水粿?再者,水粿個子也忒小了,比工夫茶杯還??!正中有一個1分錢硬幣大的酒窩,狀如切開一半沒黃的鳥蛋。
賣水粿的大多是流動攤販,推一輛小四輪車,上置兩個爐子。一個爐子蒸一鍋雪白雪白的水粿,一個爐子上放一個生鐵鑊,鐵鑊里慢滋滋溫著蒜頭炒菜脯粒。面板上還有一缸白糖漿。
水粿是這么吃的,往每只水粿的酒窩里放上一小撮菜脯粒,再淋上一點糖漿。吃的時候要抿著嘴咀嚼才有滋味:一點點彈,一點點脆,一點點香,一點點咸,一點點甜。唉,真不好捉摸。想來想去,我覺得用曖昧這個詞稍為接近。所以,愛吃水粿的人,愛得很癡的。
之前,巧遇一家做水粿的手工作坊,嘿,圓了我吃雞蛋想找蛋他娘的愿望。原來水粿是這樣做的:大米和水研磨成米漿,將米漿倒入模子里,猛火蒸熟,放涼再倒模。這家作坊的蒸籠用的是方形鋁制抽屜,就像蒸腸粉,只是那抽屜要比腸粉的抽屜要大兩倍以上,我算了算,每只蒸屜可裝110只模子,厲害。正在埋頭用竹簽剔出一個個水粿的洪師傅說,要做出有韌勁又漂亮的水粿,一要選質量好的大米;其次是大米和水的比例要適當;最后是掌握火候?;鹨?,即熟即斷火,正在咕嘟冒泡的米漿一冷卻,中央就出現一個窩。
從手藝上看,又像廈門同安的碗仔粿。米漿倒入小碗,加肉泥、鵪鶉蛋、油蔥等配料,蒸熟,淋上咸醬。有意思的是,吃貨們是用竹簽挑著吃的,這不是和水粿倒模的方式一樣嘛。記得幼時吃水粿,也是用竹簽串起來的。
遺憾的是,水粿的名字仍是個謎。